close

 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(記者王敏、任沁沁)運載火箭是一個國家開展宇航活動的基礎,其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空天活動能力的重要標誌。近年來,我國載人航天、探月工程屢建功勛,但與美俄等發達國家相比,長征火箭仍存在差距。這種差距體現在何處?今後將面臨怎樣的國際競爭?我國還要研製什麼樣的火箭才能趕上航天強國?記者3日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、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。
  【問: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成為中國航天的重要品牌,目前狀況如何?】
  梁小虹:長征火箭是中國航天進入太空的重要運載火箭。近些年,隨著航天的高強密度發射已成常態,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也進入產業化時代。截至2013年底,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實施188次發射,成功率達95%以上。今年,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迎來1970年以來的第200次發射。
  到2020年前,據相關機構估計,國內將有270餘顆、國外將有460餘顆有效載荷的發射需求。為應對挑戰,我們研究院量身打造了運載火箭“百發工程”,涉及長征二號丙、長征二號F和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等,自2013年開始的未來8年,以一次性謀劃100發火箭的生產組織為載體,分批投產,順序交付,即時發射服務,將進一步實現運載火箭的規模生產。
  【問:大家普遍關註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、長征七號目前狀況如何?】
  梁小虹:長征五號、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、中型運載火箭中的“主力軍”,將分別執行探月工程三期、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任務。
  目前,長征五號、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平臺在海南發射場進行組裝調試,該發射平臺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正恭迎兩型火箭“披掛上陣”。
  2014年長征五號將完成以全箭模態試驗、芯一級動力系統試車、直徑5.2米、長度20.5米整流罩分離試驗為代表的大型地面試驗,開展火箭生產、總裝和測試。其中,全箭模態試驗是我國運載火箭有史以來最為複雜的試驗項目之一,無論是產品配套、狀態設計,還是數據採集通道,其規模均為亞洲之最。
 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今年將完成首次發射場合練。今年轉入飛行發射準備階段,年底將完成首次發射場合練,全面考核新火箭、新飛船、新發射場等各大系統的匹配協調關係,為2015年首飛和載人航天空間站任務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。
  【問:長征火箭可以算是我們的“功勛火箭”,和航天強國相比,差距在哪?】
  梁小虹:雖然長征火箭近年來屢建功勛,但我特別強調,我們要看到差距,不能陶醉在過去的成就上。
  首先我們的運載能力與國際主流水平仍有差距。大中型運載火箭都基本實現了運載能力升級:美國、俄羅斯、歐洲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都達到了20噸以上,日本也超過了15噸;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,美國達到了13噸,歐洲達到了12噸,俄羅斯超過了6噸,日本也達到了8噸;我國現役運載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覆蓋0.3噸—9.5噸,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覆蓋1.5噸—5.5噸。我國將通過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,將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提升到25噸,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提升到14噸,與國外主流運載火箭的水平持平。
  目前世界航天強國都已經著手開展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:2010年10月,美國明確提出要加快新型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;2013年底,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計劃開始研製重型運載火箭,方案中規劃的運載能力從16.6噸到130噸。我國在2011年也制定了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案,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為100噸,通過現有模塊的重組可以達到125噸—130噸。
  其次,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還不夠。當前,世界航天大國都在分階段、有步驟開展原有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,積極研製滿足未來需求的新型運載火箭。隨著長征五號、長征六號、長征七號等大、中、小3個系列運載火箭的相繼立項研製,我國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,實現了各類軌道能力的初步覆蓋,但與國外相比,我國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還不夠,現役火箭的升級換代需儘早提上日程,新一代運載火箭還需進一步實現系列化。
  三是運載火箭的工業化仍有一定的差距。近年來,我國運載火箭的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,但是,運載火箭總體設計水平的工業化還不夠,對運載火箭工業的整體推進牽引不足,基礎工業體系支撐不夠完備等都需要解決。
  差距就是動力。我國要成為航天強國,必須實現火箭強國。除了必須在火箭的性能、質量、成本、服務上縮小差距,大力發展低成本、快響應運載火箭、重型運載火箭、重覆使用運載器等,從更深層次來講,還要解決差距背後的體制、機制、文化、人才等問題。我們這代航天人身上的使命不小,要努力工作只爭朝夕,加快中國航天向強國邁進的步伐。
(編輯:SN028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p85vpqv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